儿科科学讲授小儿扁桃体发炎症状传统治
2016-9-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儿科科学讲授小儿扁桃体发炎症状传统治
科学讲授:小儿扁桃体发炎症状、医治误区
1:小儿扁桃体炎主要症状:
(1)全身症状: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C、头晕头痛及全身酸困,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等。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口干,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2:孩子扁桃体为何会化脓?
小孩遇到感冒、发热,扁桃体明显肿大,普遍充血,遭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内充满脓性渗出物。病变较重者,多数淋巴滤泡增大、化脓,构成多发性滤泡脓肿,并可向隐窝或表面穿破,构成溃疡,小脓肿也可融会,导致全部扁桃体化脓。
3:医治小儿扁桃体炎传统误区:
误区1:体温正常便可停用抗生素
很多爸爸妈妈见宝宝用药2天,体温正常,认为宝宝扁桃体炎已治愈了,就自行停用抗生素,不再到医院复诊。其实体温正常其实不代表宝宝体内的细菌已完全清除。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绝大多数是由链球菌引发的,要杀灭和清除此细菌必须用足一个疗程5~7天的抗生素,如果疗程不足,一方面会引发扁桃体炎反复复发,另一方面此细菌还会引发免疫反应,致使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注射抗生素”不建议使用,小孩从一生下来就用抗生素,直接后果是,体内长时间带着耐药菌,一旦生病可能无药可用。)
误区2:摘除扁桃体是最完全的医治方法
有些宝宝常患扁桃体炎,爸爸妈妈认为扁桃体是个祸患,要求摘除扁桃体,到达根治的目的。原则上,10岁前的宝宝不主张摘除扁桃体,由于10岁前,宝宝的扁桃体有着很好的免疫防护作用,一对扁桃体就像两个哨兵一样,守护着呼吸道的入口,避免炎症进入下呼吸道致使气管炎和肺炎。10岁前摘除扁桃体的宝宝,患气管炎和肺炎的概率就增加了。但如果宝宝每一年最少患6次以上的急性扁桃体炎或患6次以上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而宝宝的年龄已在10岁以上,就应当斟酌摘除扁桃体了。
逢病必“输”成医疗陋习都是“抗生素”惹的祸
寒潮来袭,医院里感冒患者开始扎堆。医院了解到,每天门诊感冒患着就有多人次。而60%都是儿童。家长们都心急火燎,急于给孩子退烧,总认为输液来得快。提示家长:1发热就给孩子输液其实其实不适合。
据业内人士泄漏,过去在医院输液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由于这些人群中心脑血管病人占很大的比重,另外还有一些体质衰弱者也在接受输液医治。但是,如今输液的对象产生了变化,在50岁以下中青年人群不断加入输液队伍的同时,儿童也成了输液的“新力量”。其实,很多人根本不需要输液,属于滥用输液。
提示大家,别以为生病输液后就能“万事大吉”。却不知,输液是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于病人的一面。药液里面的细小微粒进入人体后,不能被机体吸收,将伴随人一生,在医学上称为“微粒污染”。较大的微粒可以引发血栓、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危害
青霉素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人类平均寿命也因此延长了10年之多。但是,由于医务人员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不断增加,现在人类进入“耐药时期”或“后抗生素时期”。专家说,如果耐药菌株泛滥,感染性疾病愈来愈难以控制,当细菌耐药速度超过抗生素研制速度,人类就会又回到没有抗生素的“黑暗时期”。这非耸人听闻,临床证实,之前一个轻微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每天打三支青霉素(每次1支)就够了,现在的剂量估计是那时的10倍。
家长必知:抗生素滥用还会造成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健康的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占绝大多数,有害菌极少,保持着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若长时间滥用抗生素,会引发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而正常菌种被抑制或杀灭,会加重病情或出现新的病变。
另外,抗生素滥用会出现过敏反应、引发毒性反应、易致儿童永久性耳聋等。
————————————
(中医扁桃体专科赵大夫,咨询;有关小儿扁桃体炎\肥大,腺样体肥大,咽炎等耳鼻喉问题,方便咨询)
白癜风哪看的好白癫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