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dquo忌口rdquo,我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被患者问得最多也解释得最多的,是关于服用中药期间,是否需要忌口以及如何忌口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这个问题在慢性病患者群中更加凸显,所以我就这个不算太大、但又非常实际的问题,跟大家详细讲一讲。

不但是中医讲忌口,就是西医也讲忌口,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是什么都能吃的。所谓“忌口”,一般是指服药期间不能吃的东西。若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健康不利。中医学传统上非常重视的“忌口”,就是指病人不该吃的东西。若吃了这些东西,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第二十四章“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首所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在传统中医学里,对于病人的饮食是很有讲究的,有“吃药不忌口,坏了医生手”的说法。一般地说,中医的“忌口”主要包含了服药忌口和病症忌口两类。

中医学出于尽快治愈疾病的考虑,而要求患者忌食某些于疾病不宜、于身体有害的食物,如“服药忌口”,就是告诉患者在服用治疗药物时,忌食某些对所用之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食物,如患者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药,忌食寒凉滑肠、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果吃了就影响疗效,药物难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来讲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酒酪、腥臭等不易消化或者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都应尽量予以避免。

特别注意的是,发烧患者还应忌食肉类和油腻之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讲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我注意到很多发热的患者,发热好彻底之前,吃了肉制品或者油腻之品,容易造成发热复作或者迁延难愈。

另外,古代中医文献上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等记载。以上这些说明服用某些中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这些知识病人不知道并不要紧,因为平时的饮食中不一定会碰上,而在服用这些特定中药时,如果需要忌口,医生会交代这些注意事项的。

中医还有一个忌口的原则叫“病症忌口”,作为患者就要注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什么是病症忌口?是指由于患者身体康复的需要,要求忌食某些与病症不相宜的食物。比如患了肾炎要适当忌盐,患有痛风就不能够再吃啤酒、海鲜、动物内脏以及含有果葡糖胺的甜饮料等,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要尽量吃软烂的食物,不能吃有渣有梗的较硬食物,以免曲张的上消化道静脉被较硬的食物挤压破裂出血。

这说明服用中药期间不是要各种各样的忌口,而是根据患了何种疾病决定某项特定的忌口,而不是什么都要忌。

如有寒冷病症的患者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鸭肉、芦笋、莴笋、生藕、西瓜、勃荠、甘蔗汁、绿豆、梨等。内热病症的患者忌食辛温香燥等热性食物,如狗肉、羊肉、鳝鱼、荔枝、柑橘、蒜、姜、胡椒、辣椒、红参等。有的患者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胀、腹痛、大便稀薄、畏寒肢冷,就应忌食生冷、黏腻等不易消化之品,以及肥甘厚味、膏滋油滑之类的食物。患肺胃阴虚、口干舌燥、心烦身倦者,忌食辛热、香燥的煎炸烧烤之品等。

患有失眠的人,忌兴奋性的食物或者饮料,如太辛辣的食物,以及酒精、茶叶茶等刺激性饮品,当然喝一些菊花茶或者玫瑰花茶是可以的。以上说明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要是慢性病就忌食一切生冷寒凉、辛辣油腻或者烧烤水煮之品。

胃肠病患者,就是一个原则,给胃肠减负,胃肠在获得休息、休整之后,加上服用中药调理,身体自愈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这些病人很快就好了。所以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给一个胃肠病的患者进补会怎样?比如给炖甲鱼汤喝,或者吃几条海参,鲍鱼,那就会导致虚不受补,甚至上火。

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平时知道忌口,不敢乱吃东西,吃清淡的平常食物。但是调查发现,这些老年人,每逢过年过节病情就会复发或者加重。一问才知道,老人的儿女为了表示孝心,给老人买大鱼大肉吃,甚至专门炖元鱼汤,各种大补汤,老人吃了几天受不了了,又生病了。后来停止所有补品,每天就吃点小菜,蔬菜,粥,然后又恢复回来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不是你认为的补品所有人都可以吃,要看能否消化和吸收得了,不然只会是好心办坏事。与其吃这样滋腻的、难以消化的高蛋白食物,不如坚持吃常食,即日常天天吃的东西,才是最安全最健康的。我们的肠胃已经适应了这些常食:米,面,当季蔬菜,不油腻的肉类等,而且即使常食也不能多吃。因为给身体的负担越小,对健康的消耗也越少,我们的精气神才会更加充沛。

所以要清淡饮食,七八分饱,成年人晚餐尤其要少吃,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晚餐吃得多很容易肥胖,因为晚上活动少消耗少,再加上白天吃饭容易简单对付,而晚餐有时间就容易大鱼大肉,而且好些成年人晚上应酬多,吃得多更容易导致肥胖,明显超重的人很容易生各种疾病,尤其是代谢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以及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肥胖还造成全身关节负担加重,特别容易导致老年性关节炎以及腰椎间盘突出,所以说“一胖毁所有”。成年人饭吃七八分饱,所获得的长远健康利益远超想象,绝不是吃得少了就吃亏了,或者有机会吃反而不吃就得不偿失。

还有,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饮食完全靠家长引导和控制。饮食控制好了,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反复感冒咳嗽,口腔溃疡,口臭便秘等病症,至少能少一半,因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积食导致胃热而发病的。尤其体弱的幼小,要注意三餐吃慢一些,吃少一点,饿了再吃,不能整天吃得肚子鼓鼓的,鼓鼓胀胀的肚子从来不消。

还要注意三餐都要按时做饭、按时吃饭。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吃饭不能晚,如果吃饭晚,小孩子饿了就会找零食吃,然后吃饭时不愿吃、吃少了,就被大人拼命喂,好像这是很多老人的通病,生怕饿着孩子了。其实“要想小儿安,常要三分饥和寒”(因为小孩子新陈代谢快,产热多,其实要比大人穿的薄一些才对)。有时候明明小孩都说不吃了,还威胁说“不吃的话就不喜欢你了”,甚至对小孩子要打要骂什么的,所以中医认为,很多小孩子生病,都是“先伤气(情绪受伤),再伤食(饮食受伤),后伤形(身体受伤)”,老是大病不犯,小病不断,所以体质才会越来越差。

另外,来源不明的土鸡蛋不要吃,很多山林走地鸡,在林地里可能吃到毒虫子或者有毒的植物,导致下的鸡蛋也含有毒素或者过敏物质,我临床上见过很多常吃土鸡蛋导致复杂的皮肤病,通过服药排毒调理,再加上不再吃土鸡蛋不摄入新的毒素,往往服药一个月痊愈、两个月就彻底好了。

以上是医学上有关忌口的论述,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悟如下:

一:当人体患有各种疾病,本身就导致食欲不佳,如果医生又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患者岂不是很痛苦?当然,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既不能一口都不吃,当然更不能吃太多,其实说白了,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去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二:忌口还要根据医生给您开的是何种性质的药物来分别对待,比如,很多人认为绿豆解药、萝卜解药,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比如如果患有寒凉性质的疾病,医生开出了炮姜、肉桂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来祛除患者体内的寒气的时候,此时就不能再用绿豆了;而如果患者体内有了热毒,而医生给开了清热解毒中药的时候,寒凉的绿豆不但不解药,甚至还有助于清热解毒中药疗效的发挥。

而萝卜呢更非一定解中药,特别是服用人参期间忌食萝卜这条陈腐的规定,早就被现代中医药学界彻底地批判了,而且还有很多名中医专门把人参和萝卜籽(即莱菔子)同用,以萝卜籽助消化的作用来帮助人参有效成分的更好吸收。诸如此类的误区,希望大家仔细思考,分别对待,而不要人云亦云胡乱忌口,以致徒增烦扰,又于事无补。

三:忌口一说,也更源于某些中医的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甚至自留退路。这些中医看完病之后,总是煞有介事、摇头晃脑地给患者讲上一大堆忌这忌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他医术的学识渊博、高深莫测、不同凡响。甚至交待的有些忌口,患者难以接受更难以坚持,好多年前我亲眼见过,一个老中医向病人交待的忌口之多、忌口之杂,患者和我听了后觉得服药期间只能吃白粥了。这种无原则、没道理的忌口,最起码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生活上的不方便,无形之中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试想我们去看病的目的,是让自己由目前的不舒服而通过医生的治疗变得较为舒服,那么如此多的无理的不必要的过度忌口,难道让我们更舒服了吗?

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些中医对自己开的药方没自信,为了给自己留个退路,所以交待这样那样的很多忌口,以图事后推卸责任。比如下次患者复诊说疗效不佳,他就会问你最近吃了什么,你说吃了这些或者哪些,他就会说“打住,我早都给你说了某某东西不能吃,你看你却吃了,这不,影响疗效了吧?”

所以请广大患者认真思考关于服用中药忌口这件事,不要把服中药搞成多么沉重的事情,其实服用中药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俗话说得好,先苦后甜,很多疾病只有服用一段时间苦涩的中药才能重新体味健康的甘甜,所谓的苦尽甘来估计也有此意。思之所及,拉杂如上,对错与否,请广大患者思之慎之。

任玉玺,男,出身于中医世家,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硕士,年参加工作,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主讲必修课《人体解剖学》和选修课《经方医学入门》。自年起师从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研习经方,参编出版《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和第三期。

:任玉玺老师擅长使用经方调理体质结合辨证辨病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肿瘤的术后调理和癌症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各种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对感冒、咳嗽,鼻炎,低热,失眠,痤疮、黄褐斑;颈肩腰腿痛;对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女性体质调理备孕;以及术后调理和肿瘤等其它疑难杂症有优异的疗效。

2:如果咨询看诊,请在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opd.com/ynyyf/10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