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扁桃体肿大
2016-1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谢建兰,于冉,徐瑞,周小鸽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注:本文经《中华病理学杂志》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华病理学杂志》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1.病例简介:患者男,65岁。年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咽部异物感伴吞咽疼痛,抗炎治疗未见好转,3月8医院,体检示扁桃体Ⅲ度肿大,左侧扁桃体增大明显,表面呈隆起样、越过中线。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减轻,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颈部B超未见肿大淋巴结。年3月13日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2.病理检查:(1)大体观察:双侧扁桃体组织,左侧大小为5.0cm×4.5cm×2.5cm,中央明显隆起,表面隐窝消失;右侧大小为3.5cm×3.0cm×2.5cm。(2)镜下观察:低倍镜下左侧扁桃体固有结构完全消失,右侧扁桃体大部分结构破坏、于周边见少量残存的固有结构(图1)。双侧病变相似,表面可见少量被覆之复层鳞状上皮,病变呈膨胀性生长模式,均表现为扁桃体固有隐窝大部分消失,局部区域隐窝大小不一,排列拥挤,周围无明显套区(图2),大部分区域病变弥漫。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成分单一,以中等偏大之淋巴样细胞为主,散在少量组织细胞及小淋巴细胞;病变细胞排列拥挤、界限不清,胞质偏少、嗜伊红,核轻度不规则,染色质粗,部分细胞可见多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图3)。
图1左下方为少量残存扁桃体固有组织,中央为膨胀性病变,挤压周围扁桃体组织 HE 低倍放大
图2病变呈结节状生长模式,结节排列拥挤,周围未见明显套区细胞围绕,结节内部未见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的现象 HE 低倍放大
图3细胞排列紧密,中等偏大,胞质少,细胞核轻度不规则,染色质呈粗颗粒状,部分细胞可见明显核仁;其中大细胞是小淋巴细胞的2.5倍(黑色标尺所示细胞直径7.46/2.94);视野中可见4个核分裂象 HE 高倍放大
图4CD20染色可见病变内细胞弥漫性阳性表达 EliVision法中倍放大
图5Ki-67阳性指数显示病变内大部分细胞呈核阳性,阳性细胞比例50% EliVision法 中倍放大
图6CD5染色可见散在少量细胞表达,大部分细胞阴性 EliVision法 中倍放大
图7cyclinD1染色可见大部分细胞阳性表达 EliVision法中倍放大
图8IgH/CCND1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2红2绿信号,未见融合的黄色信号 FISH ×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21和CD23染色可以观察到病变内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的存在,仅于残存的扁桃体固有组织内见散在分布的FDC网,提示肿瘤细胞呈侵袭性生长,破坏了原有组织结构;CD20(图4)和CD79α呈弥漫阳性,散在少量CD3阳性的小淋巴细胞。Ki-67阳性指数高于50%(图5)。以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病变为B细胞高侵袭性肿瘤,需要进一步判断具体肿瘤类型。bcl-6弥漫阳性,MUM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40%,但CD10染色为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可能为来源于生发中心后期的B淋巴细胞;CD5阳性模式(图6)与CD3相同,阳性细胞均为T淋巴细胞,并没有观察到肿瘤细胞异常表达CD5现象;bcl-2呈弥漫阳性;鉴别套细胞淋巴瘤时,cyclinD1染色显示肿瘤细胞核呈弥漫阳性(图7),扁桃体被覆鳞状上皮细胞也呈阳性表达。
4.基因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病变内肿瘤细胞出现2红2绿的正常信号(图8),未见黄色的融合信号,提示未发生IgH/CCND1融合基因。
5.最终病理诊断:扁桃体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起源,伴cyclinD1表达。
6.随访:随访2个月,患者手术后、化疗前行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测,显示扁桃体术后区域局部代谢略高,SUV值为2.2;其余部位未见代谢增高灶。现已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全身状况尚可,未见淋巴结肿大。目前进行治疗后评估,未见肿瘤残留,病变完全缓解。
7.讨论:本例为老年患者,病程相对较短,以咽部不适为首发症状,临床检查扁桃体肿大。病理检查发现扁桃体原有结构破坏,呈膨胀性生长,大部分呈弥漫性分布,局部似乎有滤泡样结构,但仔细观察结节缺乏外围套区细胞,结节内部未见到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的现象,其内细胞为单一中等偏大的轻度异型淋巴样细胞,核分裂象易见。结合病史及形态学改变,可初步考虑为淋巴瘤,但是本例特别之处在于肿瘤细胞大部分表达cyclinD1的免疫标记,这种特殊的抗原表达于淋巴细胞中往往提示为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可能性,结合本例肿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较高,很容易诊断为多形性变异型的MCL。然而,本例并不表达CD5,提示可能为CD5阴性的多形性变异型套细胞淋巴瘤,但同时也应该与cyclinD1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鉴别。因此,需要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基因检测未发现IgH/CCND1融合基因,最终诊断为cyclinD1阳性的DLBCL。诊断依据如下:(1)肿瘤细胞表达bcl-6和MUM1,提示来源于生发中心后期细胞,而MCL的肿瘤细胞为套区童贞B细胞,往往不表达以上两种标志物。(2)本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yclinD1,但不表达CD5;如果是MCL往往表达CD5,日常工作中可以观察到CD5+、cyclinD1-的MCL,但诊断CD5-、cyclinD1+的MCL极少见。(3)IgH与CCND1基因相关t(11;14)(q13;q32)引起CCND1异常表达可见于90%的MCL,本例行IgH/CCND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不支持MCL。此例特殊之处在于肿瘤细胞大部分表达cyclinD1。在淋巴组织恶性病变中,出现cyclinD1的表达往往与t(11;14)(q13;q32)/CCND1-IgH的异位有关,是MCL的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虽然不是具有绝对特异性)[1],因此,免疫组织化学cyclinD1染色在鉴别MCL和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它在鉴别多形性变异型MCL和DLBCL也具有同样价值。近年来有文献报道cyclinD1阳性的DLBCL,Rodriguez-Justo等[2]介绍了1例发生于淋巴结的老年男性病例,表达CD20、bcl-6、MUM1和cyclinD1,不表达CD5,t(11;14)(q13;q32)/CCND1-IgH检测未见融合信号,表型特征与本文讨论的病例几近相同;随后相继有学者对DLBCL进行大规模研究[3,4],发现cyclinD1阳性的DLBCL病例占2.1%~15.0%。这类病例在病理形态学上多呈现中心母细胞样形态,免疫表型上符合生发中心后期的B淋巴细胞(CD10-,bcl-6+,MUM1+),不出现CCND1基因异常。Ok等[3]学者研究结果显示DLBCL是否表达cyclinD1与疾病的总生存率没有明显相关性;而Lucioni等[5]研究结果却不同,他们认为虽然部分病例治疗效果尚可,但Ehinger等[6]和Rodriguez-Justo等[2]研究中8/11cyclinD1阳性的DLBCL患者均死亡,提示cyclinD1+、CD5-的DLBCL可能构成了一组高侵袭性DLBCL。以上研究的病例数量有限,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需要今后收集更多相关病例进行深入研究。本例提出来讨论的价值在于,多形性变异型MCL与DLBCL在形态学上有重叠,免疫表型不能完全区分,容易出现误诊,但治疗则不尽相同,如DLBCL应采用R-CHOP方案治疗,而MCL通常需要大剂量的化疗方案R-hyper-CVAD与R-MA方案的序贯治疗[7],因此,鉴别这两种淋巴瘤非常重要。
8.鉴别诊断:(1)滤泡性淋巴瘤(FL):扁桃体发生FL比较多见,而且本例在低倍镜下部分呈结节状排列方式,无明显套区细胞,在形态上很容易考虑为FL;但是仔细观察病变细胞,并不是常见的中心细胞或中心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21检测未见到FDC网的存在,这些细胞缺乏CD10,表达cyclinD1,最终可以排除FL的可能性。(2)套细胞淋巴瘤:有部分MCL也可以出现结节状生长模式,如果细胞出现母细胞样形态或者多形性时[8],需要考虑为特殊类型的MCL。本例在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上都极易误诊为MCL,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找到鉴别要点。首先从临床病史上观察,如果是高侵袭性的MCL往往病程进展迅速,全身其他部位常出现肿大淋巴结,而本例患者2个月前就出现症状,病变局限于扁桃体,其他部位无异常改变。其次,形态学上高侵袭性的MCL,往往表现为幼稚的母细胞样形态或多形性大细胞,本例病变内细胞中等偏大,并不完全符合以上两种类型。免疫表型上虽然本例病变弥漫表达cyclinD1,但是同样出现不支持MCL的免疫表型,即CD5-、bcl-6+和MUM1阳性。最终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不存在IgH/CCND1基因的融合,可以完全排除特殊类型的MCL诊断。(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被覆上皮细胞的淋巴组织病变中均可能出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MALT是一组中偏低侵袭性淋巴瘤,往往容易见到边缘区B细胞分化的特征及淋巴上皮细胞病变,免疫表型上没有特异性抗原表达,需要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方可诊断。(4)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鉴别。本例病变内细胞较单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反应,免疫表型上表达B细胞相关标记,可以将T细胞淋巴瘤排除。(5)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以咽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很像病毒引起的扁桃体肿大;但持续时间较长,出现明显吞咽异物感,提示有肿瘤性病变的可能性;形态学上病变呈膨胀性生长模式,破坏了扁桃体的固有结构,这点也支持肿瘤性改变;免疫表型上出现CD20弥漫表达,与增生性病变的混杂模式不符。
本文讨论了1例cyclinD1阳性的DLBCL病例,这种DLBCL极易误诊为多形性变异型MCL。虽然近年来不断有报道,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为DLBCL一般不做cyclinD1标记,即使做了并出现阳性结果也容易误诊为多形性变异型MCL。不过,只要在工作中记住两点就可能避免漏诊和误诊:(1)凡是遇到中大B细胞淋巴瘤就应该做cyclinD1标记;(2)凡是遇到中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cyclinD1而不表达CD5,就应该进行FISH检测IgH/CCND1的融合基因。
参考文献:
[1]JaresP,ColomerD,CampoE.Geneticandmolecularpathogenesisofmantlecelllymphoma:perspectivesfornewtargetedtherapeutics[J].NatRevCancer,,7(10):–.
[2]Rodriguez-JustoM,HuangY,YeH,etal.CyclinD1-positive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J].Histopathology,,52(7):–.DOI:10./j.–...x.
[3]OkCY,Xu-MonetteZY,TzankovA,etal.PrevalenceandclinicalimplicationsofcyclinD1expressionin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treatedwithimmunochemotherapy:areportfromtheInternationalDLBCLRituximab-CHOPConsortiumProgram[J].Cancer,,(12):–.DOI:10./cncr..
[4]Vela-ChavezT,AdamP,KremerM,etal.CyclinD1positive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isapost-germinalcenter-typelymphomawithoutalterationsintheCCND1genelocus[J].LeukLymphoma,,52(3):–.DOI:10./...
[5]LucioniM,NovaraF,RiboniR,etal.CD5(-)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withpeculiarcyclinD1+phenotype.Pathologicand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singlecase[J].HumPathol,,42(8):4–8.DOI:10./j.humpath..11..
[6]EhingerM,LinderothJ,ChristenssonB,etal.AsubsetofCD5-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sexpressesnuclearcyclinD1withaberrationsattheCCND1locus[J].AmJClinPathol,,(4):–.DOI:10./42CQ0HU7XEY9QMQX.
[7]RomagueraJE,FayadLE,FengL,etal.Ten-yearfollow-upafterintensechemoimmunotherapywithRituximab-HyperCVADalternatingwithRituximab-highdosemethotrexate/cytarabine(R-MA)andwithout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untreatedaggressivemantlecelllymphoma[J].BrJHaematol,,(2):–.DOI:10./j.–...x.
[8]刘勇.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的变异[J].中华病理学杂志,,39(7):.DOI:10./cma.j.issn.–..07..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商务合作:info.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治疗白癜风的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