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老发炎到底要不要割附上宝宝发

2019-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切除扁桃体的情况

当孩子的扁桃体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时,说明孩子的扁桃体已经从“阻击卫士”变成了“危害品”,需要考虑切除了。

1.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一年内发炎4~5次以上。每次发炎时,孩子都有严重的全身症状表现,如高烧、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脓点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等。

2.孩子有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

3.患有风湿热、肾炎、关节炎、风心病,且怀疑扁桃体是引起疾病的病灶。

4.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

5.孩子有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而扁桃体又有慢性炎症存在时。

6.扁桃体、增殖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造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

7.孩子的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导致营养障碍。

8.各种扁桃体良性肿瘤。

暂时不能切除扁桃体

即便有些孩子的扁桃体需要考虑切除了,但有些情况还是不宜马上进行手术的。以下情况,手术要暂缓进行。

1.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时。

2.患者家属中免疫球蛋白缺乏或自身免疫病的的发病率高。

3.孩子白细胞计数特别低。

5.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肾炎、风心病、关节炎等,病情未稳定时。

6.孩子造血系统疾病及有凝血机制障碍者。以上情况手术会加重孩子病情,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暂时不宜进行手术治疗。

保护扁桃体

扁桃体看似强大,有时却很娇弱,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它多加保护呢?

1.平时注意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提醒孩子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3.保证孩子的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水果。不要给孩子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养成挑食、偏爱零食的习惯。

4.平日里要多给孩子喝水。

5.当孩子患有鼻炎、鼻窦炎、咽炎或感冒时,要积极治疗。

6.注意天气变化,给孩子合理添加衣服,同时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和温差,避免孩子经常生病。

总之,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日常生活中对扁桃体的呵护,做足预防措施。发现孩子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避免急性扁桃体炎转为慢性扁桃体炎,让扁桃体这个“阻击卫士”真正发挥出帮孩子阻击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宝宝发热选物理降温or退烧药

降温方法该如何选择?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法的优点在于:效果好、安全易控制、不良反应少。

但宝宝一发热就要马上进行物理降温吗?先来看看发热的几个时机:

体温上升期

●特点:畏寒、无汗、皮肤苍白

●处理方法:保暖

高热持续期

●特点: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处理方法:降温

退热期

●特点: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处理方法:补充水分,护理皮肤

划重点

物理降温前要评估宝宝处于发热的那个时期,要在高热持续期使用,不然会适得其反。

退烧药

而当宝宝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的时候,就建议使用退热药物了。

划重点

退热药物的应用人群主要为3个月以上宝宝,小于3个月医院,切勿自行随意处理。

物理降温方法效果不及退烧药,所以一般作为辅助方法,可两种方法一起使用。

两种降温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物理降温法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

●温、湿度都要适宜,温度保持在24-26℃,以宝宝舒服的温度适宜,夏天可以适当开空调,但要避免直吹。

●适当减少衣服被子,以让宝宝感到更加舒适为准。

常见误区

?酒精擦浴

酒精擦拭的退热效果并不显著,且会发快持续时间短。酒精本身可能对宝宝的娇嫩皮肤产生刺激。在身体发热时,酒精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入体内,造成宝宝酒精中毒。

?捂汗

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易处于缺氧状态,令宝宝身体更吃不消。

退烧药用法

●目前最常用也相对安全的儿童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小儿与成人,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小儿与成人。

●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消化系统的刺激作用更小;然而如果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临床建议使用时应选择适合小儿的最小剂量,并且至少每隔4~6小时吃一次药,24小时内服药次数不要超过4次。布洛芬由于药效较长,所以要求每隔6~8小时吃一次,24小时内不要超过4次。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进行儿童退热。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opd.com/ynyzd/8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