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小儿腺样体肥大及推拿治疗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常有宝妈向源源老师寻求帮助:宝宝反复感冒,总是鼻塞、流涕、张口呼吸,睡眠反复不安。西医院诊断为腺样体肥大,建议手术治疗。可宝宝才3岁,基于安全考虑,妈妈希望采取保守治疗,于是来寻求帮助。今天我们就详细了解腺样体肥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腺样体的位置
腺样体是人体正常的免疫组织,位于鼻咽顶壁和后壁交界处,是一组淋巴组织块,正常情况下腺样体组织会在儿童2-6岁时增生明显,10-12岁开始逐渐萎缩退化,如果腺体反复受感染刺激,可致腺体增生肥大,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临床上急性上呼吸道的反复感染、鼻及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均会对鼻咽部的腺样体造成刺激,引起气道狭窄,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腺样体肥大的症状
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可造成后鼻孔的堵塞,使鼻腔分泌物无法正常通过鼻窦、鼻腔排出而蓄积在鼻道内,当局部聚集的分泌物达到一定的量时会引起鼻部机械性阻塞。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以鼻塞为主,伴有流浊涕、鼻音。如果腺样体异常肥大堵塞气道可导致睡眠中打鼾,张嘴呼吸,呼吸粗重等。严重可致睡眠呼吸暂停,长期缺氧将会引起低氧血症,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障碍、情绪不稳定。西医如何治疗腺样体肥大
现代医学多采用外用激素或手术切除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行扁桃体及腺样体摘除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且不会降低自身免疫功能,但手术治疗面临种种风险,如出血、麻醉意外、术后感染、腺样体残留、软腭轻瘫等问题。由于腺样体在儿童3-6岁时作为局部免疫组织对呼吸道免疫应答和保护作用尤为重要,不宜在此阶段行手术治疗,而且腺样体组织在青春期以后会逐渐萎缩,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保守治疗让腺样体少受刺激,平稳度过这段时期。中医眼中的腺样体肥大
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没有对腺样体肥大的明确记载,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病因病机,认为本病属于“痰核”范畴。其病位位于鼻咽部,乃肺之门户,该病是有形之痰搏结于此,日久而成。在《丹溪心法.痰十三》中就指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而痰的形成,与脾肺二脏密切相关。中医自古就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若小儿肺气不足,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水湿失于健运,聚而成痰浊。脾主运化,小儿脾气虚弱,饮食不知节制,脾失健运,则气机失调,水湿停聚,久聚成痰,痰浊有形之邪随气上贮于肺,壅塞于肺道,使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痰气瘀血互阻,日久成痰核,最终导致腺样体肥大。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推拿治疗
根据上面中医理论的分析,腺样体肥大是由于痰浊和瘀血为患,将其归结为“痰核”范畴,可按"鼻渊”“鼻窒”论治。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邪著期、痰凝期、成核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病机不同,治法各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腺样体肥大的3期临床表现及防治手法。邪著期
鼻咽部受外邪侵袭,仅以反复感冒、鼻塞流涕为主要临床表现,尚未出现腺样体肥大。此期应“未病先防”。可近取揉鼻通、迎香,拿揉风池、风府,远取清肺经,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揉太渊、列缺等以益气解表、调和营卫。痰凝期
外邪经久不祛,痰浊内生,凝于鼻咽部。主要表现为鼻塞不通,喉中有痰,不时咳嗽清嗓,夜寐呼吸音重,张口呼吸。此时应“既病防变”,近取揉鼻通、迎香,拿揉风池、风府,远取揉外劳宫、鱼际,清板门,补脾经,掐揉四横纹以祛痰通络、调和气血。成核期
此期病邪久积,痰瘀互结,聚而成核。主要表现为呼吸音粗、睡眠打鼾、憋闷、睡眠障碍,症状每因感冒加重。此期应“已病防复”。应近取揉鼻通、迎香,拿揉风池、风府,远取揉二马,补脾经,补肾经,掐揉四横纹、鼻咽点,擦揉肺俞、脾俞、肾俞以化痰软坚、逐瘀通经。此外,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腺样体肥大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期症状交错出现,因此运用手法时也应三者兼顾而有所偏重。预防调护
腺样体肥大的发生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未病先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儿日常喂养当中饮食要合理搭配,并带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加强小儿正气,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在气温变化剧烈时节更应注意随时调整衣物,在细菌病毒易于流行的冬春季节,尽量少去人多的地点。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前兆,如打喷嚏、咽痒、鼻塞等症状,要及早干预,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