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学百花园扶贫人的诗
2021-9-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朋友们,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多侧面、全方位宣传展示济源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用文字抒写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全面挖掘脱贫攻坚中的美好风景,进一步坚定济源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讲好济源扶贫故事,叫响脱贫攻坚的愚公移山精神,济源示范区扶贫办、济源市作家协会、农行济源分行联合举办了“农行杯”文学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余篇,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30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优秀作品奖20篇)。王荣香的作品《我村》在这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荣香老师的创作心路历程。
点击上方收听节目音频
安安,河南省作协会员,编著《推窗时有蝶飞来》《远航》两本书。
《我驻村三年流过两次泪》
“入村三年,我流过两次泪……”
大峪镇三岔河村第一书记,一个名叫常委的帅小伙儿,一改那天在烈日下向人们介绍他村脱贫项目时的骄傲,颇有些腼腆地向我敞开了心扉。
“要说我们三岔河村,其实是个风水宝地。北边、西边、东边,各有一条小河沟,淋山水常年流不断,汇集到这里,三岔河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常委介绍说,“这些年,济阳、济邵、济洛西高速公路又在这里交汇,依托未来建成的济源西站,我们村发展的机遇就更多了。”
说到这里,常委两眼又闪出自信坚毅的光。
“第一次流泪是什么时候?是受了什么委屈吗?”我急于想知道究竟。
“没有!没有!”常委连连否认。他说:“我刚到三岔河驻村时条件远不如现在好。不通自来水,在村里跑一天,回来灰土土的,都没办法好好洗一洗。夏天没有空调,屋里闷热难受。冬天桶里的水都结成冰疙瘩。做饭也不方便,我天天早晚就是一包奶、一个苹果,中午回来就泡两包快食面,整整吃了一年泡面。但这些都不算啥,下乡哪有不苦的。
常委话头一转,继续说道:“难的是集体经济收入上不去。年是三岔河村脱贫摘帽的重要一年,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村集体收入要达到5万元。这在企业或许不算个啥问题,但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却是一个很难逾越的数字。既要选好项目,又要确保收益稳定,同时还要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取得全体村民同意。所以说,只能赢不能输。
“我们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并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到曾庄学习后,决心上光伏发电项目。但没想到国家能源局年6月1日突然下发了停止光伏发电项目申报的文件!这对我们打击很大,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经镇党委、镇政府多方沟通、协调,答复我们,如果能在6月30日前并网发电,还可以继续享受补贴政策。
“真是一波三折呀。两委会连夜启动四议两公开程序,由村委会和光伏公司共同出资万元,安装千瓦光伏发电,6月底前并网发电,可实现村每年集体收入15万元,连续收益20年。
“当唱票人最后念出全票通过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来。在场所有党员都起立鼓掌。”
蓦然想起三岔河村一片一片错落有致的屋顶,蓝瓦瓦的,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那就是第一书记千辛万苦为村里争取的光伏发电项目呀!有4户脱贫户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即可收入6-8千元。
我终于明白,这不是第一书记委屈的泪,而是为村里做成一件大事后激动的泪,是为村里朴实百姓齐心协力给予支持而感动的泪,同时也是他与全村百姓共同奔向美好明天的幸福泪。
“第二次流泪,是在去年8月份。”我们交流得已相当融洽,所以不等我问,常委主动向我讲述起第二次流泪的原委。
“当时正逢省里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半年考核,我每天忙得连个电话都顾不上往家里打。一天晚上,夜很黑,也很静。我正在灯下整理迎接检查的资料,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来。一看是我妈的号,心中不免一惊,预感到会有什么事情。因为手机显示的时间已经比较晚了。果然,我妈在电话中悄声告诉我,说我爸在体检中发现肺部有阴影,医院进一步确诊。但他考虑到我正在村里忙着,就瞒着我,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是肺部肿瘤,必须尽快手术。我妈忍不住,又瞒着我爸,偷偷告诉了我实情。
“听着老妈在电话那头还算平静的叙述,我的心突突地跳,脑子里嗡嗡作响,泪眼模糊,已无法看清材料上的字迹。连夜请假下山,第二天帮老爸办好住院手续,约定两天后手术。我爸责备我不该离岗下山,催促让我赶紧回村。他说家里的事不需要我操心。但我知道,那不过是因为有老妈和妻子在家里替我辛苦。老爸手术当天我再次请假下山,医院陪护到天明。我爸清醒后对我说:‘儿啊,我没事了,你赶紧回村吧!脱贫攻坚是大事,可不敢耽误了!’我看看病床上老爸浑身插着的管子,听着老爸虚弱却不容违抗的声音,鼻子一阵发酸,眼泪止不住叭嗒叭嗒往下掉。
“我想那泪,应该是我无法分担老爸病痛的难过的泪,是我过多地亏欠家人的愧疚的泪吧。自己唯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支持。”
看到常委双眼有些湿湿的,我想到了更多的第一书记。他们哪个没有流泪的经历呢?
《我在村里读完了博士》
“我在山坪村待了6年,相当于在这里读了博士与博士后,只是科研领域由自然科学变成了社会科学。”承留镇山坪村第一书记张骞的发言,引起了一阵躁动。
想不到,这个身穿T恤衫、戴着宽边眼镜、一脸谦逊的大男孩,已经驻村6年了!这在全市余名第一书记中,也是屈指可数。
张骞,与两千多年前受命出使西域、并为开拓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的西汉名臣同名同姓。我想他私下里一定汲取了“张骞”这个名字所蕴含的精神养分,让自己一路走来,无路遇到什么难题,都会变得更加坚韧、智慧、有担当。
年8月,山东小伙张骞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南大学化学化工专业本硕学业,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愚公故里济源,分配到市应急管理局工作。而此前他已经在专业领域小有成就,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2项,并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北方铀业公司有了两年的生产管理经验。
若照此势头发展,张骞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或许更为丰硕。然而面对国家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任务,张骞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辞别刚刚团聚一年多的妻儿,只身来到离家30公里的小山村,从年一直干到现在。
我问他:“既然说在村里读了博,那么都有哪些收获?”
早在读大二时就入党的张骞说:“能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解决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是我一生的财富。”难怪,这样的认识高度,怎能不获得“十佳第一书记”的殊荣?
张骞说他驻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在愚公故里用心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真谛。
深夜台灯下,忙完一天的工作,张骞抱着厚厚的《济源县志》,一页一页地翻读。从50年代济源人发展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60年代建成跨越余个山头的“引沁济蟒”渠,再到21世纪的王屋山供水工程,张骞这个理科男读得心潮澎湃。他说:“济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和恶劣自然条件斗争的历史,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就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就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这应该是张骞驻村后完成的第一个课题:思想升华。
与此同时,抓党建、搞调研、上项目、稳增收、解难题,哪一项都不是像完成一篇学术论文那样仅凭个人孤军苦战就能完成的。本不善言谈的张骞说:“驻村让我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在其他地方不容易学到的宝贵财富。”这应该是张骞驻村的第二课题: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逐户走访、填表、整理档案资料,制作“村情五图”,完善“一三五”工作机制,他把全村户人的情况摸得如同自己的十根手指,在驻村工作中如鱼得水。他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在法、关键在人、核心在干。”
在承留镇和应急管理局大力支持下,他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十余次到花石、陆家岭等地考察学习基层党建,先后培养了5名年轻党员和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他有的放矢积极争取了水、电、路、文化、产业等30余个项目共1余万无资金。其中仅劳保手套加工车间,就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山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余元。而他们与梵芃公司合作发展的大棚蔬菜、林果业,更是让山坪村的无公害蔬菜、柿子醋、土蜂蜜、薄皮核桃等特色产品一一走出深山,展现靓丽风姿。
“与村里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天天想着怎样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就医、就学、就业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慢慢地,与他们的心就贴在一起了。”张骞深有感触地说。
年7月14日晚,贫困户李应财突发脑梗,张骞第一赶时间开医院,并跑前跑后联系医生、办理手续。由于救治及时,李应财脱离了危险,至今恢复良好。
贫困户王元宝因患精神疾病,常年生活在破旧危险的土房里,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较差。张医院为其治疗精神疾病,并嘱咐其出嫁女儿多尽孝心,另一方面多方沟通协调,由市应急局和承留镇支持,为王元宝新建住房30余平米,并捐助物资提升其生活质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百姓心为心,张骞的心与百姓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从而把自己“社会学博士”的论文默默书写在山坪村的土地上,书写在山坪村老百姓的心坎上。
年7月下旬,正值省里在济源抽村考核脱贫攻坚工作,张骞在村里忙得昏天黑地。而怀着二胎的妻子同时在城里承担着上班、接送大孩儿、照顾老人的诸多职责。临产前偏遇大孩儿扁桃体化脓,医院之间艰难奔波,整整十多天。医院要生了,张骞才从村里匆匆赶回。事后他说:“幸亏没抽到我村,否则真不知道该如何分身。”二孩儿出生不久发生软组织感染,医院一送,留下月嫂陪护,自己就又赶紧返回村里忙去了。
张骞常常说他对不起家人,内心很感谢妻子的支持。而哪一个扶贫人的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亲友团呢?
每周一、周四20:30首播周二、周三、周五、周六同一时间重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