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天气需要关爱宝宝扁桃体啦

2021-1-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这年的最后一个月里

小编静静地思考了一下我今年的收获

恩。。。

除了不断上升的体重

还有下面3条不变的人生定律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

1:你站哪个队列哪个队排的慢

2:不着急时,马路上都是空车

遇到事儿,路上一辆都没有

3:你来时地铁刚好关门

公交刚好开走

小编也是莫名的心碎

宝宝不哭

不过

既然提到了宝宝

小编忽然想到了一个当下宝宝易感的疾病

扁桃体炎

那为了咱么广大宝宝的健康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扁桃体的玄机~

又到了雾霾横行的季节,扁桃体发炎的孩子也多了起来。那么究竟什么是扁桃体炎呢?

扁桃体是人体的健康卫士,能阻挡和消灭自口鼻进入的细菌和病毒,保证宝宝的安全。但是如果吸入的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多,或者是毒力比较强时,扁桃体就很容易发炎。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50岁以上少见。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急、寒战、高热、可达39~40°C,一般持续3~5天,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等。

2、局部症状:咽痛是最明显的症状,吞咽或咳嗽时加重,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此乃神经反射所致,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肿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体格检查

1.急性病容,面色潮红,有口臭,舌苔厚,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

2.咽部检查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

3.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小结

如果宝宝患的是急性扁桃体炎,则会出现畏寒、发烧、咳嗽、咽痛等感冒的症状,严重时还会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甚至高烧不退。让宝宝张开嘴后,用手电筒看下宝宝的嗓子,你会发现扁桃体充血、肿大,有时表面甚至还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慢性扁桃体炎

如果急性扁桃体炎一年反复发作4次以上,就会演变成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炎之所以会反复发作,多是因为宝宝抵抗力较差,再加上有的孩子饮食不均衡,营养不良,便给了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的咽痛。

2.经常咽部不适,异物感,发干,痒,刺激性咳嗽。

3.口臭。

4.由于经常咽下分泌物及隐窝中的细菌毒素,对胃肠敏感病人可引起消化障碍。

5.由于毒素吸收,可引起头痛、四肢无力和低热。

6.儿童过度肥大的扁桃体可影响呼吸、吞咽、语言障碍。若伴有腺样体肥大可引起鼻塞、鼾声及止他性中耳炎症状。

体格检查

1.检查可见舌腭弓慢性充血、扁桃体肥大;但有的病程长者,扁桃体不大,甚至萎缩。扁桃表面不平,有瘢痕,或有网状的条纹。

2.扁桃体隐窝开口处可有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分泌物,挤压时分泌物外溢。

小结

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宝宝会反复咽痛,并伴有刺激性咳嗽。由于口腔有脓性分泌物,所以宝宝还可能会有口臭。一旦扁桃体内的细菌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到肠胃,宝宝还会出现四肢乏力、低热、消化不良、颌下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病种区分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扁桃体炎危害

扁桃体炎虽然是小病,但家长也不能轻视,因为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扁桃体炎,都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急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咽炎、颈淋巴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除了这些局部并发症之外,扁桃体炎还会引起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关节炎、皮肤疾患(如银屑病)、心肌炎、支气管哮喘等全身疾病,危害宝宝的健康。

扁桃体炎治疗

如果扁桃体炎不是频繁发作,而且症状也不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也可以辅助一些清热解毒、减轻症状的药物,药物要用够足够疗程。

由病毒所致扁桃体炎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即可痊愈;

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免出现后续并发症

特效疗法:立凡星肌注+雾化

肌注:儿童按体重20-40mg/kg

雾化:1岁以下0.2g;1-5岁0.3g

成人:肌注(0.7g)+雾化(0.3g)

单独雾化时成人用量0.5g

肌注每日一次;

雾化每日1-2次,间隔6-8h

但如果扁桃体每年发炎5、6次以上,而且每次都伴有高烧、咽痛、扁桃体上有脓点,或者有出现关节炎、肾炎、心脏炎等并发症可能时,或因为慢性扁桃体肥大而影响睡眠、打呼噜严重者,可考虑切除扁桃体。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

---《卡萨布兰卡》

我就想知道每次到底有没有人扫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opd.com/ynyzz/9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