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冬病夏治rdquo三伏

2020-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冬病夏治”作为中医学的特色疗法,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对于大家关心的“冬病夏治”常见问题,今天高大夫带您全面了解一下。

为什么冬天的病要在夏天治?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虚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散寒,拔除体内沉痼,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最为开放,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因此三伏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源于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的记载,该方法至今仍在广泛运用。

“冬病夏治”疗法是指在炎热的夏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如三伏针、三伏灸、三伏敷、三伏补以减少“冬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是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的是“冬病”,“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如体虚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冻疮、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近年来因为自然气候的改变、抗菌素和激素等的滥用、空调的过度使用以及贪凉饮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在戕害着人体的阳气,罹患“冬病”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

人人都可以“冬病夏治”吗?

大多数冬病患者适合“冬病夏治”,但下面几种情况不适合该疗法:

1.支气管扩张咯血者,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的药物大都性味辛温大热,有伤络动血之虞;

2.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急性发作者,此时当驱邪外出,千万不可闭门留寇;

3.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冬病夏治”的疗程一般为15~18次,反复的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对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容易造成局部感染。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天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一种。三伏天贴敷的时间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三伏贴一般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细辛、干姜,川芎等药物,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膏药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以达到通络温阳散寒的目的。

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血清中的IgG、IgA含量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

药物贴敷于皮肤,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而直接作用于人体,且皮肤间层具有储存特性,使药物浓度曲线趋于平缓。同时结合腧穴特殊性能,发挥药效作用,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

三伏贴什么时候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敷贴,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

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年三伏天从7月12日开始

8月20天结束,历时40天

初伏:年7月12日-年7月21日

中伏:年7月22日-年8月10日

末伏:年8月11日-年8月20日

三伏贴穴位详解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贴敷,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下面介绍些常用穴位: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下凹陷中。主治:咳嗽,头痛,鼻炎,肩背痛,颈椎病等。

2、定喘:位于大椎穴旁开0.5寸,双侧取穴。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4、天突:位于前正中线,喉结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喘息等疾病。

5、膻中: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缺乳症等。

三伏贴也有适应症,对于患有下列疾病的人群有很好的效果。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2、体虚怕冷易感冒、脾胃功能低下等。

3、胃肠道疾病:胃肠功能低下、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等。

4、疼痛性疾病:风湿与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等。

5、皮肤病:冻疮等。

6、虚寒型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等。三伏贴不适宜人群

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不适宜贴敷。

除此之外,以下几类人群也不适合三伏贴

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处于发作期;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容易出现破溃不愈合,也不宜贴敷。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冬病夏治贴敷膏中的很多中药都是热性的,因此阴虚火旺、内热体质的人是不适合的;

温馨提示

1、贴敷后不久会有微微发热的感觉,局部发痒、发热,一般每次贴敷3小时左右即可。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2、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3、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

4、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贴三伏贴的注意事项贴敷前护肤、忌辣、咨询。首先要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最好忌用辛辣、寒凉的食物1—2个星期,如海鲜、辣椒、大蒜、牛羊肉、新鲜荔枝,凉菜、冷饮等也应尽量避免,少吸烟、不饮酒,以免减弱药效。其次,要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外出前做好防蚊准备,防止因蚊虫叮咬引起皮肤红肿或感染。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最后,如果贴敷前发现所贴穴位处的皮肤有破口,或出现发烧、头痛、腹泻呕吐等急性感染的症状,则需推迟第一贴的时间。高大夫告诉您:“不能按时贴敷也不必担心,贴敷时间前后相差一两天,效果不会受影响。”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经期出血量较多,也可适当推迟进行贴敷。

贴敷时

宽松穿衣防过敏。去贴敷时最好身穿宽松透气、舒适吸汗的纯棉衣物,不要穿紧身的化纤衣物。为了防止药膏染脏衣服,当天穿深颜色衣服最好。第一次贴敷或者皮肤特别敏感的人,可以事先在家里试试自己对胶布是否过敏,如有过敏症状在贴敷前一定要告诉医生,改用防过敏胶布。如果是特别怕热、易出汗的人,也可事先和医生沟通,他们会根据情况在固定时少贴几层胶布,让您感觉舒服些;或者选医院贴敷,不要赶在天气最热的时候。

贴敷后

时间不要自己延长。贴敷后应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高大夫告诉您:“贴敷后会出现发热等感觉,可以待在凉快的地方,但切不可贪凉。不要马上进到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里,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更不要将电扇、空调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第一次贴敷,成人一般保留6—8个小时,儿童2—3个小时。时间一到应按时揭下,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自行延长时间。此外,有人贴敷后局部会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即可,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医院就诊。

其他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三伏贴的作用是什么呢,以上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其实使用三伏贴确实是能够调理脾胃的,而且也能够缓解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的,贴三伏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的一些事项,这样才能够保证健康的。冬病夏治五个注意事项

①远离空调

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②少吃冷饮

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③睡眠充足

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

④情绪乐观

研究表明,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气候的影响使一部分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这种情绪。

⑤适度锻炼

适度的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抵御能力。

写在最后的三点

1、三伏贴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论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从宋朝到清代也有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但范围仅限于“冬病”,用于治疗其他病,效果就难说了。

2、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即使患有冬病,也非人人适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3、是药三分毒,有利就有弊,要根据利与弊的大小做选择。如果治疗疾病带来的好处,远大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样的选择才是明智的。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每天高大夫会为大家分享更多更专业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高大夫祝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opd.com/ynyzz/9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